各高等职业院校:
为深入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职业教育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全面落实全国教育大会和《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要求,我厅决定举办2024年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研,赛出高风格,赛出真水平,赛出基本功,充分发挥比赛的引领示范作用,引导各职业院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促进“三全育人”体系建设,探索“岗课赛证”综合育人,落实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和课程思政要求,持续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和教育数字化转型发展,推进高水平、结构化教师教学创新团队建设,促进“能说会做善导”的“双师型”教师成长,不断提高教师的师德践行能力、专业教学能力、数字素养水平、综合育人能力和自主发展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技能成才。
二、主办、承办单位
本届赛事由海南省教育厅主办、海南科技职业大学承办。
三、比赛内容
重点考察教学团队(3—4人)针对某门课程中部分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达成教学目标、进行反思改进的能力。
(一)教学内容。根据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和相关文件要求,对接职业标准(规范)、职业技能等级标准等,契合层次定位,优化课程结构、更新教学内容。公共基础课程内容体现思想性、科学性、基础性、职业性、时代性,体现学科知识与行业(或职业)应用场景的融合。专业课程内容对接新方法、新技术、新工艺、新标准,体现专业升级和数字化转型、绿色化改造,鼓励按照生产实际和岗位需求设计模块化课程。结合教学实际融入科学精神、工程思维、创新意识和数字素养,注重劳动精神、工匠精神、劳模精神培育。
(二)教学设计。依据国家教学标准、学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针对参赛教学内容,进行学情分析,确定教学目标,制定教学策略,优化教学过程。针对不同生源分类施教、因材施教。合理运用平台、技术、方法和资源等组织课堂教学。提高课程思政内涵融入课堂教学的水平,杜绝各种形式主义。公共基础课根据学科特点选用恰当的教法学法;专业课程鼓励实施项目式、任务式、案例式、情境化教学,强化工学结合、理实一体、手脑并用。
(三)教学实施。落实育人为本,重视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综合素养的培育;体现以学生为中心教学,开展师生、生生有效互动;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合理运用教学资源、教学方法,推动深度学习,提高学生基于任务(项目)的分析和解决反映出的问题适时调整教学策略。专业课程倡导引入典型生产案例;实习实训应落实《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岗位实习标准、实训教学条件建设标准等,教师规范操作、有效示教。按照《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要求规范选用教材,鼓励使用新型活页式、工作手册式教材和数字教材。
(四)教学评价。聚焦教学目标达成,关注学生全面成长,重点考核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注重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鼓励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开展学习行为的精准分析,个性化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和学习成效。
(五)教学反思。深度思考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教学评价过程中的经验与不足,总结在更新教育理念、落实课程思政、优化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模式、转变教师角色、改进教学评价、运用信息技术、培育数字素养等方面的改革与创新,做到设计理念、教学实施、育人成效的有机统一,成为传道授业解惑赋能的“大先生”。
四、比赛安排
(一)比赛阶段
1.网络评审:本次比赛采用国赛平台,参赛作品需在比赛平台(http://hceb.saas.nvic.com.cn/)上报送参赛材料。组委会组织评委评审参赛作品材料,按作品排名前30%(小数位非“0”时进1)确定入围决赛的作品名单。
2.现场决赛:分为教学团队介绍教学实施报告、针对抽选教案中的自选内容进行无学生教学展示、回答评委提问等环节。评委结合参赛作品材料和教学团队现场表现,确定比赛成绩。(决赛有关安排另行通知)
(二)比赛时间
报名截止时间:2024年6月6日
上传作品时间:2024年6月8日至18日
网络评审时间:2024年6月19日至25日
现场决赛时间:2024年7月7日(暂定)
(三)比赛分组
比赛分为公共基础课程组、专业课程一组、专业课程二组。参赛的模块、单元、专题、项目或任务等应为有关课程中连续、完整的教学内容。
1.公共基础课程组。参赛的教学内容应不少于12学时(不含思想政治类课程)。
2.专业课程一组。参赛的教学内容应不少于16学时,参赛课程应为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或专业拓展(选修)课。
3.专业课程二组。参赛的教学内容应不少于16学时,其中体现教师实操演示与指导的内容不少于8学时。参赛课程为专业核心课、专业拓展(选修)课,或专周实习实训、岗位实习等实践教学环节。
五、参赛队伍构成、限额及要求
(一)各院校在组织校级比赛的基础上,按公共基础课程组、专业课程一组、专业课程二组三个组别组织代表队(教学团队)参加本次比赛。每个代表队由3—4名教师组成。五年制高职后二年课程以及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课程也可参加本届比赛(参赛课程为本科课程、学生为本科学生)。
(二)各院校推荐参赛作品不得超过12件,其中专业一组不得超过推荐总数的60%。
(三)各院校参赛队伍中,公共基础课程组的参赛内容不能出现学科(课程)的重复;专业课程一组和二组合并统计,不能出现专业类的重复。
(四)每个教学团队由近3年实际承担参赛课程或相关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组成,并有在校生;教学团队结构合理,35岁(含)以下的教师不少于1人,具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或取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证书的教师不少于1名;专业课程组的教学团队中“双师型”教师占比在50%以上;学校正式聘用的企业兼职教师可按要求参加专业课程组的比赛,数量不超过1名。
(五)鼓励国家级和省级职业教育教师教学创新团队、教学名师、教学成果奖主持人以及具有正高级专业技术职务的优秀教师报名参赛。参赛教师须兼顾备赛与日常教学工作,不能脱岗备赛。
(六)近2年已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的教师不能报名参赛。同时,学校不能以参赛过的公共基础课、同一专业大类的专业课程参加本年度比赛。
六、参赛作品及相关要求
(一)参赛代表队(教学团队)选取某门课程在一个学期中符合要求的教学任务作为参赛作品,完成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教学内容要符合教育部印发的职业教育国家教学标准中的有关要求,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内容应突出思想性、注重基础性、体现职业性、反映时代性;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应对接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教材的选用和使用必须遵照《职业院校教材管理办法》等文件规定和要求。(鼓励推荐落实公共基础课程标准、推进1+X证书制度试点、针对高职扩招生源特点创新教学模式、实施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且效果好的作品参赛。)
(二)参赛作品材料包括实际使用的教案、3—4段课堂实录视频、教学实施报告,另附参赛作品所依据的实际使用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详见附件5)。除《参赛报名表》《参赛汇总表》之外,参赛材料(含文件名及其属性)及决赛现场的展示答辩,不得泄露地区、学校名称及个人信息,一经发现取消参赛资格。
(三)各院校要组织第三方人员(3—5人)对参赛队伍开展学生评教。针对参赛教师近3年承担的参赛课程或相关课程,随机抽选授课班级不少于20名学生代表(不足20人的班级,全部参加)进行评教(纸质方式,匿名);数据统计后,填入学生评教信息汇总表(见附件2),须第三方人员签字及学校相关单位盖章。评教信息汇总表扫描件(PDF版)由省教育厅留档备案,由参赛团队上传至报名系统平台。
七、奖项设置
(一)单项奖。按比赛项目公共基础课程组、专业课程一组、专业课程二组参赛作品总数的10%、20%、30%(小数位非“0”时进1),分别设置一、二、三等奖。一、二等奖根据网络初评(占30%)和现场决赛成绩(占70%)成绩综合评定,三等奖根据网络初评得分排序确定。
(二)团体奖。设两个团体奖,按参赛院校获奖数量计算总分,一等奖每项计30分,二等奖每项计20分,三等奖每项计10分。
比赛获奖名单将在省教育厅官网公布。根据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分配的参赛名额,确定参加国赛的选手和作品,并予以公布。
八、报名方式及材料提交要求
(一)资格审核。各院校要对参赛内容进行思想性和科学性把关,对参赛队伍提交的专业备案、课程设置、班级学生、教学任务安排、团队成员身份等情况进行资格审核,并进行参赛资格的统一公示(模板见附件1)。对参赛资格方面提出质疑的,由所在院校负责核查、反馈;参赛资格和参赛内容方面明显存在问题的,取消参赛资格。
(二)材料提交。各院校以学校为单位报名参赛,于6月6日前将汇总表和报名表(盖章后的PDF版本)发送至承办方邮箱,纸质版邮寄至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美兰校区)。6月7日至8日承办单位将根据报名材料进行参赛账号设置分配,并下发给各参赛学校。各参赛代表队需在6月18日前完成网上系统材料提交工作。逾期将不再受理上传。
九、其他事项
(一)参赛作品应为原创,不得违反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如引起知识产权异议或其他法律纠纷,取消参赛资格,责任自负。涉及软件使用的,应保证为正版软件,鼓励使用国产软件。除教学团队事前特别声明外,大赛主办方拥有对参赛作品进行公益性共享、展示的权利。
(二)鼓励和欢迎社会各界对违背职业教育规律和客观实际、以虚假教学内容或虚假师生身份参赛等行为予以监督,一经核实,取消其参赛资格、比赛成绩以及所在代表队团体奖评奖资格(奖项评出后发现的,依规追回奖项),减少代表队下一年参赛名额,暂停参赛教学团队所在学校下一年的参赛资格,并依据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教学团队可选用国家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职业院校企业生产实际教学案例库等相关教学资源进行教学设计和实际教学,相关教育教学资源可从比赛教学资源支持平台(智慧职教www.icve.com.cn、爱课程网www.icourses.cn)获取,或登录比赛官方网站有关链接。
(四)保证评审的公正性,在比赛各环节,参赛教师、学校或代表队不得出现以任何形式向比赛组织方、评审人员为参赛团队打招呼、打探消息等可能影响公平公正的行为,违者视情节轻重和影响程度处理。
主办方联系人:仲甜甜、梁生栩
联系电话:0898-65339364
电子邮箱:gz_gjc@hainan.gov.cn
办公地址:海南省教育厅
承办方联系人:盛 开、何秀雯
联系电话:13576022749、18889104675
电子邮箱:HKDhnkjzydx@163.com
办公地址:海南科技职业大学(美兰校区)石油大楼909室
附件:关于举办2024年高等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的通知(琼教高〔2024〕43号)标
海南省教育厅
2024年5月14日